健康教育

您的位置: 首页 健康教育儿童保健详细

小儿手足口病的预防及护理

发布时间:2024-08-06 19:10 本文来源: 儿科 点击量: 3288

小儿手足口病的预防及护理

      

     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。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,表现为口痛、厌食、低热、手、足、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,多数患儿一周左右自愈,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、肺水肿、无菌性脑膜脑 炎等并发症。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,导致死亡。目前缺乏有效治疗 药物,主要是对症治疗。

(一)小儿手足口的预防

1、 饭前、便后、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给儿童洗手,不要让儿童喝生水、吃生冷食物,避免接触患病儿童。

2、 看护人接触儿童前、替幼童更换尿布、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,并妥善处理污物。

3、 婴幼儿使用的奶瓶、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。

4、 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、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,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,居室要经常通风,勤晒衣被。

5、 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。患儿不要与其他儿童接触,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,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 处理,以减少交叉感染。

6、 每日对玩具、个人卫生用具、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。

(二)小儿手足口的护理

       1、饮食护理:给予高热量、高蛋白、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,食 物温度应偏温略凉为宜,不能过咸,以减少对口腔溃疡面的刺激,禁止 辛辣。对疼痛明显而拒食的患儿应到医院适当给予静脉补液,进食前后 可用温开水漱口,因口腔黏膜有不同程度的水疱、溃疡伴疼痛会影响饮食。
2、皮肤护理:患儿皮肤可出现多发、甚至泛发的炎性丘疹、疱疹,加上出汗刺激。皮疹可因患儿搔抓而继发感染,而且抓破疱疹,疱 液渗出会引起病毒的传播。因此,应每晚给患儿洗澡,并更换柔软的棉 质内衣;洗澡时不用肥皂、沐浴露;及时剪短患儿的指、趾甲。穿长袖、 长裤衣物将手脚包住;对破溃处及时涂甲紫药液,必要时可给患儿戴棉 质手套,内衣要宽松、透气。穿软底鞋,少走动,减轻皮肤破损,以免引起疼痛和继发感染。洗澡用温水即可,且水温不宜过高。手足部皮疹 初期可涂炉甘石洗剂,待有疱疹形成或疱疹破溃时可涂0. 5%碘伏。出汗后及时清洁皮肤,更换衣被,保持床单平整、清洁、无渣屑。加强臀 部护理,预防红臀,如有感染可根据医生处方外用抗生素药膏。
3、 口腔护理:口腔侵犯率最高,90%以上患儿有口腔黏膜的损害, 患儿会因口腔疼痛而拒食、流涎、哭闹不眠等。要保持口腔清洁,饭前饭后用温水漱口。可根据医嘱口服维生素B、维生素C,辅以超声雾化吸入,以减轻疼痛,促使糜烂早日愈合,预防细菌继发感染。
4、 发热的护理:若患儿精神不振、怕冷、寒战、肢端发原、呼吸加快、面色发红等,应立即测量体温。对于高热的患儿采用温水擦拭、 减少衣被等物理降温方法,室温应保持在20°C左右,温水擦浴水温以 38。(2为宜,用毛巾投水后拧干擦拭患儿全身。发热期间,要加强体温监测,掌握体温动态,对体温在37.5C〜38.5°C患儿,可给予散热、多喝温水、洗温水浴等物理降温,体温高于38.5°C的患儿,应遵医嘱  给予美林、泰诺林等小儿退热药,有高热惊厥史的患儿, 做好预防措施。降温后40min测量体温,了解降温效果,及 时补充水分,鼓励患儿饮水。发热患儿卧床休息,低热者可 酌情减少活动,注意口腔护理,退热期、出汗后要及时 更换衣服,防止受凉。

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

小儿手足口病的预防及护理
网站菜单
我是患者
我要了解更多
网站纠错